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茎类 > 半夏
编号:10209281
不能随便给半夏更名
http://www.100md.com 2003年8月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93期
     半夏为我国传统的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国内外久负盛名。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半夏之名始见于《礼记·月令》:“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其异名较多,有地文、水玉(《神农本草经》),守田、亦姑(《名医别录》),羊眼半夏(《唐本草》),和姑(《本草纲目》),蝎子草(《植物名实图考》),三叶半夏(《中药大辞典》),地珠半夏(《昆明药植调查报告》),麻芋果(《贵州民间方药集》),三步跳、泛石子(《湖南野生植物》),地鹧鸪、地茨姑(《广西中兽医药植》),老黄嘴、老和尚头、野芋头、老鸹头(《江苏植物志》),捉嘴豆子、地巴豆(《河北药材》),无心菜根、天落星、老鸹眼、麻芋子(《山东中药》),地雷公、老瓜蒜、狗芋头(《中药志》),珠半夏(《广西中药志》),裂刀菜(《辽宁经济植物志》),麻芋草(《安徽土农药介绍》)。

    现在,中药界内,几乎没人再提半夏,而把半夏改称为“旱半夏”。“旱半夏”这一药名,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有关中医药的各种书籍和所有资料中均难找到,就现在的正规权威资料也依然没有发现。究竟“旱半夏”由何而来?由于半夏原为野生,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显示:60年代以前,资源丰富,全国年收购量200万公斤,当时全国年需求量仅150万公斤左右,供大于需。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加之出口量逐年递增,70年代至80年代全国年需求量达350万公斤左右。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垦荒种地和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广泛应用,使半夏的生长条件失去了基础,资源日渐减少,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60至70年代,湖南省年平均收购20多万公斤,80年代下降到7万公斤。同期,浙江、江苏、云南、安徽年均收购量30万公斤,到80年代下降到6.5万公斤左右,贵州省也由23万公斤下降到3万公斤左右。又如盛产半夏的四川省忠县,1968年收购6.5万公斤,到1985年只收购1.5万公斤;安徽省的阜南、颖上县,60至70年代均收购5万公斤,到1984年下降到200多公斤;浙江省的浦江县从年产3万公斤到1986年仅收购125公斤。遇到干旱年份收购量更少,全国不少野生半夏基地已几乎名存实亡。由于野生资源逐年锐减,需求逐年增加,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市场供应严重不足。无奈,不少地区就以形状和功效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的同科植物犁头尖的块茎(在南方民间称水半夏)充作半夏药用。水半夏和半夏并列于1977年版中国药典,1985年版中国药典虽然取消了水半夏,但由于水半夏种植管理极其简单,产量高、收益大(亩产干品500至700公斤),其市价远远比正品半夏低,加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度时期,法规不够健全和管理失控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恶性循环,水半夏商品便风靡全国,现已基本取代半夏。为区别于水半夏,中药业内人们就把正品半夏改称为“旱半夏”。从此,使用广泛、疗效确切、已有两千多年药用史的半夏渐渐地被遗忘。
, 百拇医药
    中药材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无论是正名或别名,它的名称都与医疗应用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它的命名都有一定的依据和意义。如:有以药材产地命名的(多为道地药材),如怀山药、川芎、浙白术、广藿香等;有以药物的形态命名的,如勾藤、两头尖、乌头等;有以药材的颜色命名的,如红花、黄芩、白芷等;有以药材的气味命名的,如丁香、麝香、鱼腥草等;有以药材的口味命名的,如苦参、甘草、五味子等;有以药用部分命名的,如葛根、苏梗、艾叶、菊花等;有以药材的生长、采收季节命名的,如半夏、冬虫夏草、夏枯草等;有以药材的功效命名的,如千年健、防风、石决明等;有以外国进口命名的,如高丽参、番泻叶、胡黄连等;有因药材加工后形成的特有体质命名的,如冰片、血余炭等;有以人物故事命名的,如何首乌、徐长卿、刘寄奴等;还有以译音命名的,如曼陀罗、诃黎勒。将半夏更名为旱半夏没有任何依据,无论从那个方面都是风马牛不相及,实为画蛇添足。有人说:“水半夏生长在水中,旱半夏生长在旱地”,此言差也,水半夏实为中药材犁头尖的别名(《本草求原》),《中药大辞典》注明:犁头尖喜生于空旷的湿地上,分布我国南部;半夏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半夏的生物学特性最怕干旱缺水,当土壤含水量低于15%以下,便停止生长,出现倒苗(茎叶枯萎)。将半夏加上个“旱”字实为反其道而行之。
, 百拇医药
    就简单的一个“旱”字曾闹出笑话、惹出过坑害农民的麻烦。在1994年,有位白发老中医到药材市场一家门店购买半夏,这家门店是位青年守门营业。老先生问有无半夏,这位青年回答说:“有旱半夏和水半夏,没有半夏。”老先生说:“我今年76岁,没有听说过水半夏和旱半夏,也没有用过,这两种半夏都不要”。这位青年说:“若图便宜水半夏价钱低,如要好货,旱半夏价贵。”老先生说:“贵贱无所谓,药是治病的,没用过我不敢用,弄不好丢手段、坏名声虽小,人命关天是大事。”1997年,有位农民听说种植“旱半夏”效益高,用1200元购回种母,种了一亩地。他认为“旱半夏”肯定不怕旱,便种在无水源的岗地,春季干旱少雨,“旱半夏”旱的可怜,无奈,用大油桶拉水浇,但犹如点眼,无济于事,结果到夏季,加上强光高温,一亩“旱半夏”全部旱死(其实为严重倒苗)。他忍痛割爱,全部毁掉,改种芝麻。

    中药材是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其名称不能随便更改。如人参味甘性温能大补元气,而苦参味苦性寒能清热燥湿;槟榔(别名白槟榔)味苦辛性温能杀虫、破积、下气、行水,而马槟榔(别名水槟榔)味甘性寒能清热、生津、止渴;柴胡升阳而前胡降气;麻黄草发汗而麻黄根止汗,虽一字之差却大相径庭。笔者认为应将“旱”字去掉,还半夏本来面目。, http://www.100md.com(韩钦良)